DIY系英文DO ITYOURSELF的縮寫,意思是“自己動手制作”,手工DIY即指自己親自動手做手工之意。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不同在于,它制作方法簡單,一般人容易上手掌握,易懂易學,不需要很深的手工造詣,在藝術創作的同時也融入了無窮的趣味性,沒有太多固定框架,可隨個人喜好自由發揮。
武漢大成美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產品服務包括科技館展品、科普產品、科普模型、科技教具、科技模型、科普展品、校園科技館、科技館設計、教具、早教科技產品、科學diy、科普展品研發、科技模型設計制作等,歡迎咨詢洽談!
視覺暫留
視覺暫留(Persistence of vision)[1] 現象是光對視網1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后,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,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。原因是由視神經的反應速度造成的。是動畫、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。 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,感光細胞感光,并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,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。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,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,這就形成了視覺暫停的機理。
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,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早的視覺暫留運用。宋時已有走馬燈 ,當時稱 “馬騎燈 ” 。隨后法國人保羅·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,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。盤的一個面畫了一只鳥,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。當圓盤旋轉時,鳥在籠子里出現了,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,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。
物體在快速運動時, 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,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0.1-0.4秒左右的圖像,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。是人眼具有的一種性質。人眼觀看物體時,成像于視網1膜上,并由視神經輸入人腦,感覺到物體的像。但當物體移去時,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,而要延續0.1 -0.4秒的時間,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“眼睛的視覺暫留”。
竹蜻蜓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兒童玩具,其外形呈T字形,橫的一片像螺旋槳,當中有一個小孔,其中插一根筆直的竹棍竹蜻蜓子,用兩手搓轉這一根竹棍子,竹蜻蜓便會旋轉飛上天,當升力減弱時才落到地面。在制作和玩耍竹蜻蜒的過程中,可以領略中國古老兒童玩具的趣味和科學技術的奧妙。
從對大自然中蜻蜓飛翔的觀察中受到啟示,公元前500中國人制成了竹蜻蜓,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孩子手中的玩具。在18世紀傳到歐洲,啟發了人們的思路,被譽為“航空之父”的英國人喬治·凱利一輩子都對竹蜻蜓著迷。他的第1一項航空研究就是在1796年仿1制和改造了“竹蜻蜓”,并由此悟出螺旋槳的一些工作原理。他的研究推動了飛機研制的進程。并為西方的設計師帶來了研制直升機的靈感。